柴田三雄拍攝中國海軍攔截蘇聯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上

支 持 本 站: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需要您的支持!

北京的《現代艦船》雜誌曾經在2011年12期上發表過"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海軍勇姿"一文,
介紹了"日本當時最著名的空中攝影大師柴田三雄的作品" -- 中國海軍133"重慶"艦沖向蘇聯海軍"伏龍芝"號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關於柴田三雄這個人很早就知道,手頭還有他的幾本書,其中1985年出版的"漂流前線"一書中其實就有對拍攝重慶艦和伏龍芝號事件的詳細說明。
很可惜的是,上個星期日,也就是2015年1月18日,柴田三雄因病去世,享年68歲。

為了感謝他給我們留下如此珍貴的歷史照片,打算把書中的一些細節翻譯下來,使大家了解柴田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是在什麼條件下拍下這些照片的。
畢竟從現代艦船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也沒有更多的第一手資料:

"關於這張照片的背景,解說中並未多作說明,並未提到確切的時間和地點,僅僅是提到了這是"伏龍芝"號被派往遠東,前往海參崴加入太平洋艦隊途中,在通過東海時遭遇中國海軍的場景。"

而且基於自己的猜測做了些錯誤的說明。

首先柴田三雄是一位個人攝影師,在東京開有自己的私人攝影事務所,其作品以航空航海題材為多。
在"漂流前線"的後記里,柴田三雄寫了他飛往世界各地拍攝各國武裝力量動態的動機:

某年去採訪巴黎空展後,看著繁華的香榭麗舍大街,柴田突然意識到這個時尚和藝術的國家,其實是當時世界武器出口第三的大國,對於這由殺人武器交易支撐起的文化之都這一強烈對比,讓他覺得困惑,使他走上了報導世界國防,以及各國軍事力量關西的道路。柴田寫到,做為個體的人,大家都是善良可親的,但為什麼一涉及到群體,發展到國家的單位,人類就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開發武器,相互屠戮呢?

他雖然沒有找到答案,但是對於世上的軍事動態,總是想盡辦法收集情報,親赴現場,親自拍攝並記錄給讀者。1985年拍攝到"伏龍芝"號遭遇中國海軍事件就是他一系列報導工作中非常優秀的作品。

當時的現場,匯集了各國(美,蘇,中,日,韓)的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柴田這邊呢,他只是租了一架輕型螺旋槳飛機-- 賽斯納172(一台活塞式發動機,乘員4名),攜帶了4台尼康相機,60卷膠捲而已。
在恐怖的數萬噸巨大武器面前,個人的力量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就是靠著記錄現場的強烈信念以及充分準備,柴田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


支 持 本 站: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需要您的支持!

"伏龍芝"號攝影記錄 上部

1985年9月30日
第一次智囊會議 東京原宿柴田三雄事務所
得到9月27日"伏龍芝"號通過好望角的情報後

柴田 就象聯繫大家時說的那樣,"伏龍芝"號終於要來了。
8月從蘇聯北方艦隊的北莫爾斯克基地出發,2周前到達非洲西海岸,27日通過好望角然後進入了印度洋。
今天的會議目的是分析今後"伏龍芝"艦隊的動向,並決定何時何地進行拍攝。
A氏 為了制訂計劃,讓我們參考一下79年6月明斯科號航母和84年2月諾沃羅西斯克號航母的航路。
但當時諾沃羅西斯克號通過好望角後曾駐留過阿拉伯海,所以明斯科號的航路更有參考價值。

B氏 (看著航路圖)明斯科號當時是4月10日通過好望角,然後用了70天到達馬六甲海峽。
這麼算來"伏龍芝"將在12月上旬了。
A氏 但是明斯科號的時候,為了向東京已開發國家首腦會議施加壓力,
特意放慢速度選擇在6月28日到29日通過對馬海峽的
(韓國與日本之間的海峽,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柴田 單純按上次計算確實 是12月上旬,但是從蘇聯太平洋艦隊的角度考慮,
"伏龍芝"號到達以後,經過短暫維護一定會做一次測試航海的。
因此結冰期的一個月之前進行測試航海的話,花一星期測試,之前花兩個星期維護,
這樣算起來通過馬六甲時大約在11月的第一周或者第二周了。
A氏 現在兩伊戰爭中,伊朗宣稱為了報復被轟炸的哈爾克島而會封鎖荷姆茲海峽。
這樣會不會也像諾沃羅西斯克號那樣,讓"伏龍芝"號在荷姆茲海峽巡邏呢?
柴田 我覺得不會。畢竟蘇聯太平洋艦隊現在急需"伏龍芝"號的旗艦能力。沒有旗艦,他們的航母也就發揮不出威力了。
B氏 說起旗艦能力,現在太平洋艦隊只有卡拉級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巡洋艦"的一艘而已。
今年3月從新羅西斯克(諾沃羅西斯克)出發到太平洋的7艘艦艇編隊,可以說是海洋- 75("Океан-75")大型演習的重演。
通過這次演習,相信太平洋艦隊已經痛感旗艦能力的不足了。
A氏 這樣推算的話,11月第一周通過新加坡,第三周通過沖繩和對馬海峽。
柴田 差不多,就按這個計劃來吧。
B氏 為了研究從什麼角度拍攝,我帶來了"伏龍芝"號的圖紙。
西方國家裡最大的核動力巡洋艦是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其排水量也就1萬噸而已,而"伏龍芝"號有2萬8千噸。
為什麼造這麼大,主要原因是蘇聯沒有海外的遠洋基地。因此要能夠攜帶足夠的補給,裝備各種對空對艦對潛武器,各種作戰系統,大型計算機以及空調設備等等又需要大量的電力。為了裝備核動力,有需要大量空間,所以最後變得如此巨大。
攝影的要點應該是甲板前部的SS-N-19的垂直發射裝置。另外艦尾的SS-N-9的發射裝置在基洛夫號上是沒有的。
關於艦橋部,衛星通信用和電子戰用的天線經過了強化。
整體的艦姿,可以說是有些像貨櫃船了。
柴田 看起來還真不太容易拍呢。弄不好就給拍成貨櫃船了。。。盡力而為吧。

1985年10月11日
第二次智囊會議 東京原宿柴田三雄事務所
得到10月7日"伏龍芝"號通過索科特拉島 (葉門)的情報後

A氏 現在"伏龍芝"號的位置在南葉門的索科特拉島的港口裡。
具體休整幾天不知道,明斯科號航母的時候從該島到馬六甲花了一個月。
B氏 但那時在阿丁停了八天。
A氏 這次不管它的話,按照索科特拉島修養一周計算,10月13日出港,11月5日到13日之前就會達到馬六甲海岬了。
柴田 11月3-4日,或者11月10-11日吧。
B氏 為什麼不考慮11月5-9日呢?
柴田 根據明斯科號那時的經驗,他們可能會利用周六深夜和周日未明的時間。
馬六甲周邊國家的沿岸警備力,一到周末就會放鬆。
A氏 好,就按這個日程來。
11月3日4日,以及10日11日需要把新加坡方面的直升飛機租好。
沖繩那霸那邊,也就是7-8天之後,長崎就是10天之後了。
柴田 10月23日我出發去新加坡,把航空局和國防部的許可辦下來。希望能夠把直升飛機搞定。。


1985年10月30日
第三次智囊會議 東京原宿柴田三雄事務所附近的咖啡館

確認了"伏龍芝"號已經進入印度洋中部。
決定柴田11月2日飛往新加坡,並且開設了東京和新加坡之間的熱線電話。


1985年11月3日
新加坡和東京之間的電話會議記錄

柴田 新加坡天氣碰上雷暴,機場關閉。一直等到13點半才拿到起飛許可。
南中國海上空在積雨雲的縫隙之間隱隱約約看到了現代級飛彈驅逐艦的影子,可惜燃油不夠只好返航。運氣太差了。
東京 沒關係,接下來還有沖繩呢。沖繩不行,下面還有對馬海峽呢。從零再來吧。

1985年11月6日 "伏龍芝"號進入越南金蘭灣基地

1985年11月16日
"伏龍芝"號突然出現在菲律賓西部海上。
晚上美國軍方發布消息,將會派遣媒體報導用的P-3C飛往相關海域。
柴田馬上申請參加。

1985年11月17日
早上6點乘坐從厚木基地起飛的美軍P-3C向巴士海峽飛去。
但是由於遇到冷空氣,視野極其差,雖然看到了蘇聯艦隊,但是無法進行拍攝。
晚上飛回厚木基地。
飛行時間一共為10小時35分鐘。

1985年11月18日
乘坐全日空81航班飛到沖繩。

12點30分的東京和沖繩之間的電話會議記錄
東京 在西表島南南西25公里海上。航速8-9節。
柴田 航向呢?是不是沖繩和宮古之間?
東京 現在還不知道。

15點15分的東京和沖繩之間的電話會議記錄
東京 "伏龍芝"號和現代級分開南下行動。航速25節。
柴田 開始演習了吧。什麼時候的事兒?
東京 消息來源錯綜複雜,不好說。總之是25節南下中。
柴田 估計是反潛演習。他們後面美軍潛水艇肯定一直在盯梢呢。


19點30分的東京和沖繩之間的電話會議記錄
東京 傍晚在西表島以西20公里集結了。看起來要從與那國和西表之間穿過去。
柴田 蘇聯軍艦還從來沒有從這條線走過呢(一直走沖繩和宮古之間)。
他們一定想把通過反潛演習使通過巴士海峽日常化吧,還有就是可以節省不少路程。
這個演習也是在測試日本方面的反應。
東京 估計是這樣。按照這個路線下去,明天早上就在屋久島西方320公里的海上,得抓緊了。
柴田 這邊嘉手納美空軍正在大型演習呢,那霸機場起降都被限制。戰爭狀態啊。
東京 能飛嗎?
柴田 無論如何一定要飛起來。

本次"伏龍芝"號的航路在下圖中以粗線標出來,記為2號。上次的明斯克的路線為1號的細線。

而拍攝到中國海軍的地點在地圖中以叉號標出,即"中國海軍あらわる"的地方。

"伏龍芝"號攝影記錄 下部

2018/10/04 更新
近日在中國南海海域發生了類似本篇的海軍攔截事件,但被攔截者從蘇聯變成了美國。
新浪網:美軍公布我艦驅逐美艦照片 高速切入迫其轉彎(圖)
明報: 美軍公布中美兩艦南海險撞相片

美國迪凱特號驅逐艦9月30日進入南沙中國島礁領海後,解放軍海軍蘭州號導彈驅逐艦對其進行查證並警告驅離。海事新聞網站gCaptain周二發表了多張美國海軍提供的圖片,圖片顯示蘭州號與迪凱特號呈對峙之勢,兩艘戰艦非常接近,美艦只得轉彎避險。
gCaptain網刊發的圖片顯示,中國海軍蘭州號導彈驅逐艦與美軍迪凱特號導彈驅逐艦幾乎是艦首抵住艦尾。美國海軍早前稱,當時兩艦的距離最近達到41米。為避免碰撞,迪凱特號只能轉彎。圖片顯示,迪凱特號轉彎時在海上劃出一道白線。

gCaptain的文章和照片在這裡:
Photos Show Confrontation Between USS Decatur and a Chinese Navy Warship in South China Sea

支 持 本 站: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需要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