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电影节看崔健和"蓝色骨头"

支 持 本 站: 捐赠服务器等运维费用,需要您的支持!

崔健导演的电影"蓝色骨头"参加东京电影节,并且在品川举办了首映发布会。
可以说老崔是我们这一代人(70后)的精神偶像之一,
在80年代那个接触外部世界机会很少的时代,
他给予我们对摇滚乐的启蒙,伴随我们度过了那一段青春。
有机会在东京看到他本人的机会不多,当然要去参加了。
(四年前他曾经来过日本演出,我也去看过那场演唱会,现场效果非常之好。)

放映前老崔在发布会上强调说,这电影你得多看,
看三遍才能全理解,因为它有三条主线,并且每条线还不停地快速切换。
这确实是很好的提示。
摄影杜可风说,看一个电影里的床戏是最能看出那个导演的为人的,你们要注意看哟,呵呵。



支 持 本 站: 捐赠服务器等运维费用,需要您的支持!




因为认识崔健日本歌迷会的人,被叫上台来作为粉丝来提问,呵呵。

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觉的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太复杂,3条线就是母亲,父亲和儿子一家三口但彼此独立的生活。
但是崔健想要在这电影里表达的东西很多,
或者说有些太多了,根本无法全部记住,更谈不上理解他的深意了。
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要看3遍的意思吧,很多细节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来不及反应和思考。
如果是读小说的话可能要好一些,因为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思考,但是电影不行,所以有些消化不良。

作为70后,文革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上小学已经是文革后,学习的是"你办事我放心"什么的,
想来老崔他们60后那一代人背的时代包袱要重的多。
电影中关于那段历史的情节,对于大红旗轿车,红砖墙,军装什么的,
产生了一些亲切感,但并不能产生更多的共鸣,也不太怀旧,虽然淋浴舞蹈音乐那一段真的很唯美。

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就好像更多一些怀旧感,毕竟那部电影的主题更加专一。
比如大院里的烟囱那个情节,烟囱就像是一个符号,一下子就勾起儿童时代的记忆,
回想起小朋友们在大院里烟囱下拔狗尾草的事情,那个视觉冲击感真是很强烈。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里好像缺乏这么一个明快的符号,
很多信息更多的是暗喻吧,不过这也符合崔健的风格。
他的很多作品里的歌词不都是那么隐晦嘛。

当代主线里癌症后彻底解脱的父亲,网络时代的儿子,也感觉不易融入其中。
这也许也是因为代沟?
作为中庸的70后,夹在60后和80后之间的一代,
并且很久没在国内生活,真的对电影里的情节不太熟悉,
也就缺乏亲近感,甚是可惜。
电影制作精良,但主题上比较小众,喜欢的人喜欢,看不明白的会居多吧。

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个人的命运确实坎坷,但是人性里总会有一些能够让人感动的东西,
比如爱,比如友情,比如励志,比如理想,是不会随时代而变化的。
如果说对情节有什么不知足,应该说在第一次看时还没有能体验出这种永恒的感情,
找到这种让自己能更感动的东西。
也许就像老崔自己说的,需要再多看两遍才行。

电影的音乐很好听。
一般来说一提起摇滚,总是让人先联想到节拍节奏,吉他鼓点等等,但我总觉得旋律是最重要的。
崔健的很多作品旋律非常优美,让人一听就忘不了;并且耐听,听多少遍都不腻。
有时候一段旋律会一直在脑中徘徊,不由自主的就在心里不断哼唱。
有人说这是小调是讨巧,我倒不这么认为,鲍勃迪伦甲壳虫滚石们作品里优美的旋律多的去了。
好像崔健自己也不喜欢这种较简单缺很美的音乐,可能觉得缺乏技巧和深度吧。
不过我等不是专业人士,不懂太多的理论,也没他们那么多的经验和积累,
外行看热闹,我挺喜欢这电影里的音乐旋律,而且画面配合也不错。

画面也很好看。
好看指的是画面很干净,讲究,美丽,绝对属于精品一类。

但是就像老崔事先打的预防针所说,画面切换很快,给你慢慢欣赏构图的时间不多,
就像那些如诗一般的画外音,在电影馆里又不能按暂停键不是?
所以这片子还是得多看几次,慢慢看,慢慢琢磨,慢慢体味才行。

最后作为Fan想给老崔提两个建议,以利于我们观众更容易理解:
一是把电影改成小说,把剧本的想法讲的更清楚些
二是在第二部电影作品里做一下减法,让情节更专注一些

老大,您什么时候再来东京开演唱会啊???

支 持 本 站: 捐赠服务器等运维费用,需要您的支持!

发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