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W·巴特利特的版畫作品Gateway To Ming Tombs / 明十三陵石牌坊

支 持 本 站: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需要您的支持!

上個月在銀座閒逛,偶爾在渡邊版畫店看到一幅一百多年前製作的版畫作品 - Gateway To Ming Tombs。

聽老闆(也就是創始者渡邊莊三郎的孫子渡邊章一郎先生)的介紹,
畫家巴特利特是英國人,在民國初期訪問中國時製作了這幅畫的油畫或水彩作品。
後來他來到東京,和渡邊版畫一起製作了一批版畫作品,其中就包括了這張"Gateway To Ming Tombs"。
這幅作品因為是面向巴特利特的個人訂購製作,在市場上流通極少,
所以存留下來的作品非常稀少。

當時也沒有多想,就覺得這作品很是少見,就重金買下了。
回家後又在網上查了一下相關資訊,在這裡總結一下。




支 持 本 站: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需要您的支持!

1 "Google藝術與文化"網站上的介紹
Gateway To Ming Tombs 查爾斯·W·巴特利特約1916年
標題: Gateway To Ming Tombs
創作者: 藝術家: Charles W. Bartlett ,出版商:渡邊莊三郎
創作日期: 約1916年
位置: 日本
材質: 木刻版畫; 紙本設色
歷史時期: 大正時代
信用額度: 羅伯特·穆勒收藏
收藏: 亞瑟·薩克勒畫廊

2 美國華盛頓 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 Collection的收藏介紹
Gateway To Ming Tombs
Artist:Charles W. Bartlett (1860-1940)
Publisher:Watanabe Shozaburo 渡邊莊三郎 (Japan, 1885-1962)
Collection: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 Collection
Origin:Japan
Credit Line:Robert O. Muller Collection

3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收藏介紹
Peking, gateway to Ming tombs / CWB.
Title Peking, gateway to Ming tombs / CWB.
Names Bartlett, Charles William, 1860-1940, artist
Created / Published [c1919]
Headings - Gates--China--Beijing--1910-1920
Headings Woodcuts--Color--1910-1920.
Genre Woodcuts--Color--1910-1920
Notes
- K133952 U.S. Copyright Office.
- Signed with monogram: CWB; titled on block.
Medium 1 print : woodcut, color.
Call Number/Physical Location FP - XIX - Barlett (C.) no. 12 (B size) [P&P]
Repository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Washington, D.C. 20540 USA
Digital Id cph 3g02060 //hdl.loc.gov/loc.pnp/cph.3g02060
Library of Congress Control Number 92512973
Reproduction Number LC-USZC4-2060 (color film copy transparency)
Online Format image
LCCN Permalink https://lccn.loc.gov/92512973

4 ChatGPT上查到的巴特利特的生平介紹
查爾斯·威廉·巴特萊特(Charles William Bartlett,1860-1940)是為數不多與日本著名版畫出版商渡邊正三郎(Watanabe Shozaburo)合作過的西方藝術家之一。
他早年曾在英國從事工業工作,後轉而投身藝術學習,並在皇家藝術學院及巴黎的朱利安學院接受訓練。
1915年,巴特萊特隨妻子踏上亞洲之旅,並於日本東京落腳。
在東京期間,他與奧地利藝術家弗里茨·卡佩拉里(Fritz Capelari)的引薦下,結識了渡邊正三郎。
渡邊正三郎當時正積極推動新版畫運動(shin-hanga),致力於將傳統浮世繪技法與現代藝術理念結合起來。

在這段合作中,巴特萊特為渡邊設計了共計38幅木版畫作品,其中早期作品多集中在1916年的創作,包含了以印度和日本為主題的系列。
這些設計均由渡邊版畫店在東京(位於銀座地區)精心雕刻、印製和出版。
儘管1923年關東大地震曾毀損了部分版塊,但渡邊仍設法修復或重刻了部分作品,使巴特萊特的藝術遺產得以延續。

巴特萊特後來定居夏威夷,但他與渡邊及其版畫店的合作關係一直持續,他在夏威夷創作的部分作品也通過渡邊的印刷體系出版。
這段跨文化的藝術合作不僅使巴特萊特成為西方藝術家中少數幾位在新版畫領域取得成功的人物,也為日本新版畫運動的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


5 用ChatGPT對該作品的分析

這幅《Gateway to Ming Tombs》是英國藝術家 Charles W. Bartlett(1860-1940) 創作的版畫作品,由日本著名版畫出版商 渡邊莊三郎(Watanabe Shozaburo, 1885-1962) 出版。作品屬於 新版畫(Shin-hanga) 運動的一部分,該運動融合了傳統的日本浮世繪技法與西方繪畫風格,特別是光影和透視表現。

藝術特點分析
1. 新版畫風格與浮世繪傳統
• 作品繼承了浮世繪的版畫技法,如細膩的線條、色塊填充和層次豐富的色彩運用。
• 由渡邊莊三郎出版,符合新版畫強調 高質量手工刻印 和 現代審美 的特點。
2. 色彩與漸變
• 畫面中的天空和遠山呈現出 淡雅的色彩漸變(Bokashi ぼかし),這是一種新版畫常見的色彩暈染技巧,使畫面層次豐富。
• 由 藍色過渡到橙色的天空 形成黃昏或黎明的氛圍,增強了畫面的寧靜感。
3. 光影與西方繪畫影響
• Bartlett 受西方繪畫的影響,在畫面中運用了 透視(Perspective),如門樓的層次感、遠近大小的變化,使場景更具立體感。
• 遠景的青藍色調與近景的暖色形成 大氣透視(Atmospheric Perspective),增強空間深度。
4. 主題與東方文化融合
• 畫面描繪的是中國北京通往明十三陵的大型石牌坊,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象徵意義。
• 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和駱駝隊伍展現了當時中國北方的日常生活,使作品兼具 東方風情與紀實性。
5. 構圖平衡
• 牌坊結構對稱,形成穩固的視覺中心,同時人物、駱駝和樹木的安排打破了對稱的呆板,使畫面更具生動感。
• 低視角(仰視)增強了牌坊的莊重感,而地平線較低,使天空在畫面中占據較大比例,增強遼闊感。

總結
這幅作品展現了 Charles W. Bartlett 結合 日本新版畫技法、西方光影透視 和 中國文化元素 的藝術風格。它既保留了傳統浮世繪的精細工藝,又吸收了西方繪畫的寫實與空間處理,使其成為一件獨具特色的跨文化藝術作品。

6 明十三陵石牌坊的介紹
明十三陵的石牌坊(後簡稱"石牌坊")位於皇陵的最南端、昌平澗頭村不遠的"石牌坊村"旁,是進入十三陵的第一道大門。
石牌坊為漢白玉仿木結構,修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五門六柱十一樓,高十四米,闊近三十米,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仿木彩繪石牌坊。

Perplexity上查到的石牌坊的介紹
石牌坊採用仿木構的抬梁式結構,通高14米,面闊28.86米,由六根直徑1.2米的整石立柱支撐。
每根立柱下部埋入地下3米,柱礎採用須彌座形式,上部以額枋、雀替、斗拱等石構件榫卯連接。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間四柱採用"側腳"做法,各柱向中心傾斜5度,有效增強結構穩定性。
這種將木構建築抗震原理應用於石構建築的創新,體現了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表面遍布浮雕紋樣,主要題材包括雲龍紋、寶相花紋及瑞獸圖案。
正中央明間額枋處雕有"大明長陵神功聖德"八字篆書,字體渾厚莊重。
屋面採用歇山頂形制,十一樓屋面均雕刻筒瓦、勾頭滴水等瓦作細節,檐角懸掛風鈴狀石雕構件。
彩繪遺存顯示,原構以青綠為主色調,枋心部位施以金箔裝飾,形成"青地金線"的視覺效果。

作為神道序列的首個建築,石牌坊具有強烈的空間界定功能。
其五門制式對應"天子五門"的禮制要求,中間三門僅供帝後靈樞通過,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
從建築心理學角度分析,14米的巨大尺度造成強烈的視覺壓迫感,使謁陵者自然產生敬畏之情,這種空間體驗設計暗含"君權神授"的政治隱喻。

該石牌坊的營建標誌著明代石作技術的成熟,其將木構建築語彙轉化為石質材料的嘗試,為清代陵寢建築提供了重要範本。
特別在結構力學方面,採用"挑檐減柱"法解決石材脆性問題,通過增加額枋截面高度來提升抗彎能力,這些技術細節在清東陵、西陵的石牌坊建設中均得到延續發展。

7 根據wikipedia
檀香山藝術博物館Honolulu Museum of Art曾於2009年舉辦過巴特利特在中國的展覽,可惜在網上查不到更多的資訊了。
Bartlett in China, 16 July 2009 - 1 November 2009

巴特利特的一些其他中國主題的作品
同為羅伯特·穆勒的收藏
The Tartar Wall, Peking

其他一些不為美術館收藏,但在市場上流通的作品
Moon Bridge at Summer Palace, Peking
Camel Drinking, Tartar Wall, Peking
Hangchow (Junks)
Charles W. Bartlett: A Corner of the Forbidden City, Peking
Chinese Mother and Child, circa 1923
Chinese Workmen Outside Imperial City Wall
Outdoor Restaurant, Peking
Bridge of the Jade Girdle, Summer Palace Peking

8 介紹巴特利特的書籍
A Printmaker in Paradise: The Art and Life of Charles W. Bartlett : with a Catalogue Raisonné of Etchings and Color Woodblock Prints
Authors Richard Miles, Charles W. Bartlett, Jennifer Saville
Contributor Honolulu Academy of Arts
Edition illustrated
Publisher Honolulu Academy of Arts, 2001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gitized Dec 2, 2009
ISBN 0937426490, 9780937426494
Length 179 pages

9 ChatGPT上查到的渡邊正三郎的介紹
渡邊正三郎(Watanabe Shōzaburō, 1885-1962) 是日本著名的版畫出版商,被譽為"新版畫運動之父"。
他在20世紀初推動了日本傳統浮世繪木版畫的現代復興,並創立了"新版畫(Shin-hanga)"這一藝術流派。

主要貢獻:
1.新版畫運動的倡導者
•20世紀初,浮世繪因西方印刷技術的興起而逐漸衰落。渡邊正三郎希望復興傳統木版畫,同時融入西方的光影表現與寫實技巧,創立了"新版畫"。
•他強調畫師(設計師)、雕刻師、刷印師、出版商之間的分工協作,繼承了江戶時代浮世繪的製作方式。

2.培養和推廣藝術家
•他與許多日本和西方藝術家合作,幫助他們出版作品。其中包括:
•川瀬巴水(Kawase Hasui) ---- 專注於風景畫,被譽為"新版畫的詩人"。
•吉田博(Yoshida Hiroshi) ---- 結合西方技法,創作許多精美的風景版畫。
•伊東深水(Itō Shinsui) ---- 擅長美人畫的新版畫代表人物。
•查爾斯·巴特萊特(Charles W. Bartlett) ---- 一位英國藝術家,他的東方風景作品由渡邊出版。

3.國際市場的推廣
•渡邊正三郎深知西方市場對日本藝術的興趣,他積極向歐美推廣新版畫,使其在國際市場上大受歡迎。
•他的作品在歐美展覽,特別是在20世紀初受到歐美收藏家的青睞,推動了新版畫在全球的流行。

4.1923年關東大地震與重建
•1923年東京發生關東大地震,渡邊的工坊與大部分木版原版毀於災難。但他迅速重建,繼續推動新版畫的發展,展現出極大的韌性。

影響與遺產:
•新版畫成為20世紀日本版畫藝術的重要流派,影響力延續至今。
•他的出版物如今仍然受到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的高度追捧。

渡邊正三郎不僅僅是出版商,更是新版畫運動的推動者和守護者,他的努力使得日本傳統版畫藝術在現代煥發新生。

支 持 本 站: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需要您的支持!

發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