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電影節看崔健和"藍色骨頭"
崔健導演的電影"藍色骨頭"參加東京電影節,並且在品川舉辦了首映發布會。
可以說老崔是我們這一代人(70後)的精神偶像之一,
在80年代那個接觸外部世界機會很少的時代,
他給予我們對搖滾樂的啟蒙,伴隨我們度過了那一段青春。
有機會在東京看到他本人的機會不多,當然要去參加了。
(四年前他曾經來過日本演出,我也去看過那場演唱會,現場效果非常之好。)
放映前老崔在發布會上強調說,這電影你得多看,
看三遍才能全理解,因為它有三條主線,並且每條線還不停地快速切換。
這確實是很好的提示。
攝影杜可風說,看一個電影裡的床戲是最能看出那個導演的為人的,你們要注意看喲,呵呵。
支 持 本 站: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需要您的支持!
因為認識崔健日本歌迷會的人,被叫上台來作為粉絲來提問,呵呵。
談談自己的觀後感。
覺的這個故事情節並不太複雜,3條線就是母親,父親和兒子一家三口但彼此獨立的生活。
但是崔健想要在這電影裡表達的東西很多,
或者說有些太多了,根本無法全部記住,更談不上理解他的深意了。
也許這就是他所說的要看3遍的意思吧,很多細節在第一次看的時候來不及反應和思考。
如果是讀小說的話可能要好一些,因為有足夠的時間用來思考,但是電影不行,所以有些消化不良。
作為70後,文革對自己的影響並不大,上小學已經是文革後,學習的是"你辦事我放心"什麼的,
想來老崔他們60後那一代人背的時代包袱要重的多。
電影中關於那段歷史的情節,對於大紅旗轎車,紅磚牆,軍裝什麼的,
產生了一些親切感,但並不能產生更多的共鳴,也不太懷舊,雖然淋浴舞蹈音樂那一段真的很唯美。
看"陽光燦爛的日子"時就好像更多一些懷舊感,畢竟那部電影的主題更加專一。
比如大院裡的煙囪那個情節,煙囪就像是一個符號,一下子就勾起兒童時代的記憶,
回想起小朋友們在大院裡煙囪下拔狗尾草的事情,那個視覺衝擊感真是很強烈。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裡好像缺乏這麼一個明快的符號,
很多資訊更多的是暗喻吧,不過這也符合崔健的風格。
他的很多作品裡的歌詞不都是那麼隱晦嘛。
當代主線里癌症後徹底解脫的父親,網絡時代的兒子,也感覺不易融入其中。
這也許也是因為代溝?
作為中庸的70後,夾在60後和80後之間的一代,
並且很久沒在國內生活,真的對電影裡的情節不太熟悉,
也就缺乏親近感,甚是可惜。
電影製作精良,但主題上比較小眾,喜歡的人喜歡,看不了解的會居多吧。
在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個人的命運確實坎坷,但是人性里總會有一些能夠讓人感動的東西,
比如愛,比如友情,比如勵志,比如理想,是不會隨時代而變化的。
如果說對情節有什麼不知足,應該說在第一次看時還沒有能體驗出這種永恆的感情,
找到這種讓自己能更感動的東西。
也許就像老崔自己說的,需要再多看兩遍才行。
電影的音樂很好聽。
一般來說一提起搖滾,總是讓人先聯想到節拍節奏,吉他鼓點等等,但我總覺得旋律是最重要的。
崔健的很多作品旋律非常優美,讓人一聽就忘不了;並且耐聽,聽多少遍都不膩。
有時候一段旋律會一直在腦中徘徊,不由自主的就在心裡不斷哼唱。
有人說這是小調是討巧,我倒不這麼認為,鮑勃迪倫甲殼蟲滾石們作品裡優美的旋律多的去了。
好像崔健自己也不喜歡這種較簡單缺很美的音樂,可能覺得缺乏技巧和深度吧。
不過我等不是專業人士,不懂太多的理論,也沒他們那麼多的經驗和積累,
外行看熱鬧,我挺喜歡這電影裡的音樂旋律,而且畫面配合也不錯。
畫面也很好看。
好看指的是畫面很乾淨,講究,美麗,絕對屬於精品一類。
但是就像老崔事先打的預防針所說,畫面切換很快,給你慢慢欣賞構圖的時間不多,
就像那些如詩一般的畫外音,在電影館裡又不能按暫停鍵不是?
所以這片子還是得多看幾次,慢慢看,慢慢琢磨,慢慢體味才行。
最後作為Fan想給老崔提兩個建議,以利於我們觀眾更容易理解:
一是把電影改成小說,把劇本的想法講的更清楚些
二是在第二部電影作品裡做一下減法,讓情節更專注一些
老大,您什麼時候再來東京開演唱會啊???
支 持 本 站: 捐贈伺服器等運維費用,需要您的支持!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