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家庭竞争网络家电谁赢
7月前后,e家佳和闪联所支持的两个不同的和数字家庭有关标准几乎同期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批准,正式成为行业推荐性标准。而由英特尔牵头的DLNA也来势汹汹,在中国连续召开了多次和标准有关的研讨会——标准方面的竞争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数字家庭体系的关注。在每一家参与竞争的企业看来,数字家庭的前景无疑是广阔而富有诱惑力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夺中,谁会成为真正的赢家?
由来已久的竞争
虽然直至今年年中,
我国关于数字家庭的有关推荐性标准才正式出台。但事实上,国内关于数字家庭的探讨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我们叫这种系统为智能家电或者信息家电。”一位曾经参与过当年原外经贸部项目的老工程师回忆说,“1999年,外经贸部立项,有11家企业参与了这个项目。2000年,我们开发出一套智能屋,可以通过模块链接控制各种家电。但当时,由于市场没有形成明确的需求,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并不紧密,所以也没有成什么大气候。2001年,数字电视受到关注,信息产业部专门设立了数字电视标准工作小组,下面又专门设立了和数字家庭有关的工作组,以前的11家企业几乎又悉数加入到该数字家庭的工作中来。”
据该工程师回忆,在原国家外经贸委智能家电项目组11家企业的基础上,后来又加入了一些芯片生产企业和软件企业,这当中包括了联想等IT企业,工作组的工作才正式展开。“一直都在摸索,我们开了很多次会议,当时我们开展工作主要本着三个原则:一是必须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二是我们要开发出的标准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从成本上来说,中国消费者能接受;三是所有的成员企业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技术方案,提出后由工作组所有成员讨论验证。经过这样的流程,到2003年7月左右,终于形成了一套比较具体的可实施方案,报批信息产业部。”
据悉,在该标准草案讨论过程中,联想等IT企业与其他企业出现了一些分歧。“每个企业的立足点都不一样,出现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2003年年初,信息产业部又批准成立了‘信息协同和设备互连’工作组,随之联想和长城等企业牵头,成立了‘闪联’。”自此,由中国国内企业牵头的两个数字家庭竞争联盟形成。
在这位工程师看来,闪联的前身似乎是联想为了满足自己产品的互联互通而推出一家之规,是为了将所有联想品牌的终端设备关联起来,实现互操作。“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首肯来做这件事,是需要一定公关能力的。”该工程师向记者隐讳地表达出事情的进程。后来,联想又联合了长城、TCL、康佳、海信4家企业成立了闪联标准工作组。
从工作组的成立到两个和数字家庭有关的标准的出台,都充满着隐蔽的竞争。2005年,信息产业部几乎同期批准了这两个分量都不轻的行业标准。
而此时,由英特尔牵头的DLNA已经在中国召开了三次研讨会,希望能拉拢国内的企业加入其拓展的阵营。
拿什么去竞争?
虽然在国外,也有很多数字家庭标准联盟,例如DLNA,UpnP,ECHONET等。但在很多业内人的眼里,目前能对中国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的可能只有三家:e家佳、闪联和DLNA。这三家联盟均已在中国开展工作,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侧重家庭网络设备互通的标准,也就是应用层标准,意在解决不同消费电子设备间的相互识别和互联互通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e家佳在低宽带的控制子网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开发了在子网的设备之间互相控制的底层传输协议。
e家佳的控制子网主要是指低速的家电控制和状态反馈,如灯光、报警器、白色家电控制等。e家佳在子网控制部分自主开发了所有的应用协议,控制子网的传输带宽在20Kbps左右。北京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介绍说,在低速家庭控制应用中,20Kbps的带宽就完全够了,相比之下网络的稳定性倒是很重要。在家庭子网部分,e家佳标准采用无线传输介质,不给家电产品增加新的接口和线缆连接。据悉,目前这种无线控制的网络主要工作在3个推荐频段:430~432MHz,779~787MHz和2.4GHz,信号在家庭内部考虑墙壁等障碍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到30m。此外,考虑到保密性问题,这套协议还具备完整的加密和认证协议,可以保证使用信号的安全传输。而在主网控制部分,e家佳则采用了现有的标准传输技术,如以太网、 802.11或UWB等,主网主要指传输音频和视频的高速传输网络,e家佳只对其之上的应用层协议进行定义——这和其他组织的标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闪联所支持的标准全名为《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调服务协议标准》,是一个主要应用于音频和视频传输的协议。该协议同时支持现有的标准传输技术,例如常见的802.11、蓝牙、以太网及红外传输等。在应用层面,闪联协议更关注宽带网络的音视频传播,闪联组织有成员企业表示,闪联是一家开放性的组织,其协议也是开放性的,闪联目前所做的事情说白了,其实就是3C融合(计算机、通讯、家电),而这方面的产业化之路已经先迈出了一步。例如,闪联最初的几家企业成员都已经推出了展示系统。而早在2003年10月左右,闪联成员 TCL就与与英特尔组建了3C联合实验室,推出3C数字智能驱动器,而联想天骄等电脑-电视产品已经全面推向了市场。
DLNA的目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让消费者任意享用任何内容。” DLNA协议的全名为《家庭联网设备互用性指南》。该指南也是基于开放性标准,例如互联网协议、UpnP和Wi-Fi协议等。Intel有关负责人表示, DLNA的全部应用层协议都是基于IP技术,而一些非IP技术,例如蓝牙等,未必是将来的发展趋势,而IP技术无疑是今后包括通信、家电传输等应用在内的重头戏。
对于网络家庭的竞争认识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导师杨士元介绍,由于现有的IP.V4的地址已经不够用,国际上正在联合开发IP.V6的协议,可能将在2年后出台。一旦该协议拟定,必将对现有的网络家庭标准体系造成冲击,很多联盟的标准协议必将被重新改写。
谁会为竞争买单?
事实上,
网络家庭的竞争不止于标准和技术的竞争。市场的推进才是每个联盟最头痛的问题。谁最先赢得了某部分的市场,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谁就是某部分网络家庭的竞争赢家。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家庭在中国的发展主要面临三个问题:首先,高成本限制了数字家庭的推广度,在现在家电设备相对完备的时期来推数字家庭,需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而数字家电的价格一般高于普通家电的价格,而且高很多。其次,是认知问题,对很多消费者而言,数字家庭仅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所以接受认知的积极性不高。再就是,各厂商的技术融合问题,如果买回了不同品牌的电器产品,但却不能互联,那这个产业永远会受到局限,难以快速成长。最后是技术本身的稳定性和界面友好性等问题。
对于国内的两个联盟而言,新近获批的推荐性行业标准是否能够得到业界遵循仍然需要观望。例如在产业链的构成上,几乎还不完整。闪联缺少上游芯片厂商的支持,DLNA则缺少下游整机厂商的支持,而e家佳所走的家庭子网路线,似乎在消费者那里目前还派不上大用场,除了海尔之外,暂时还没有一家联盟成员能推出成套的网络家庭设备体系。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厂商需要靠市场来增加信心,只有某个标准体系被市场认可,并被证明是符合消费者要求时,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上下游厂商加盟。但事实上,对中国的消费者而言,如果产品缺少耳濡目染的宣传和较好的性价比,市场是难以顺利撬动的——而要做到这些,联盟成员企业必须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并做到大规模生产,这则是需要更多的上下游厂商先加盟才能做到的。
其实,未必所有的厂商都能站在“标准组织巨人”肩膀上展望未来,厂商的保守态度也不一定是市场冷淡的结果,因果关系也许恰恰相反——厂商不参与,如何才能推动市场?有哪一种高科技产品的消费不是靠厂商来推广拉动的呢?
据悉,网络家庭的一部分家庭安防控制部分的市场已经在中国全面启动了。“这一部分很难说有什么标准去界定,很多企业数年前就在做这样的系统,例如西门子、ABB等。在很多建筑上已经使用,现在中国20%的楼盘上已经采用了各种安防系统。当时也没有标准,但有需求,市场也发展得不错,有市场才是硬道理。”一位建筑专家说。
融合与竞争
业内一位知名专家认为,无论是3C融合的诱惑还是家庭子网的吸引力,都仅仅是各联盟参与竞争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说现行的标准体系让很多企业难以取舍的话,那下一代的标准体系或许会让更多企业感到困惑——不同的传输联盟都在酝酿着新一代的标准的体系,但这些标准体系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因为谁都能最终认识到市场会更趋向哪种传输特性,在他们的新的标准体系里,这种特性便可以被很快体现出来。所以,各个版本的新传输标准在性能指标上的差距将逐步缩小,特征将会更加接近,融合才是最终发展趋势。”
杨士元表示,数字家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数字家庭应用则需要将两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家电专用的技术(例如显示处理、MPEG或音频解码等)和需要将家电整合在家庭网络中的传输网络技术,数字家庭是这两个产业的有机结合。第二种技术往往会被消费者忽视,未来的家庭电器需要与家庭网络所需的接入控制及安全要求无缝地集成。这些功能中的有些不得不被放入网关,有些被连接到家用电器等接入设备中。
海尔有关负责人也认为,联合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例如,目前飞思卡尔半导体和e家佳的合作较为深入,双方的合作主要是在无线互联方面。飞思卡尔拥有从低速到高速一系列无线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双方已经合作开发出了一些项目,包括使用低速Zigbee技术控制的网络家电和高速 UWB控制的无线数字高清电视等,构筑了网络家庭的基本架构。而海尔则为整个系统提供全面的家电运用平台。
闪联秘书长杨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标准的制定过程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标准体系的产品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这不仅指下游的整机厂商,更包括上游的芯片制造厂商等。只有制造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产业才能真正推动起来。”
谈到对竞争对手的看法时,几家联盟负责人均表示,欢迎竞争。“有了竞争,市场蛋糕才能被做大,消费者的认知度才会加深。”
(来源:<<电器>>)